这是一个我们深知结局,却百思百解的故事,关于命运、关于选择……
5月20日起,由金海曙编剧、何冰执导的北京人艺新排版《赵氏孤儿》在人艺小剧场上演。这是人艺20年后再演《赵氏孤儿》,思辨风的主题、象征性的舞台、现代感的服装,《赵氏孤儿》一亮相就打破了观众对传统古装剧的印象,并给予了观众更多期待。如何用现代的视角看待过去的经典?一班青年演员绽放出了怎样的“青春力量”?近日,《赵氏孤儿》主创团队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的采访,分享作品的创作缘起。
《赵氏孤儿》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资料图)
“我愿做土壤和阳光 陪伴年轻演员成长”
记者:此次演员阵容已经超过小剧场的规模,您希望这部戏有怎样的呈现?您对自己提出的创作目标是什么?尤其是针对《赵氏孤儿》这样一个大家已经很熟悉的题材。
何冰:这部戏20年前我演过,扮演程婴,当时是林兆华先生排的,直至今日,那次排练依旧对我影响深远。林兆华先生对我的表演进行了一次总结,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表演的主体,我在生活中经常跟年轻人们聊起这件事,没想到今年剧院就要新排《赵氏孤儿》,我毫不犹豫地接了,无论什么形式我都愿意。
我想干这件事的主要目的是把林兆华先生传授给我的关于表演主体认知的知识,通过一个项目传递给年轻演员们。这些知识于我个人而言受益匪浅,我希望年轻演员也能够用上。
记者:希望把剧院老前辈影响自己的东西再传递给年轻演员。
何冰:是的。我认为这些东西非常有效,那次排练我才知道有些我自认为很好的表演其实是没用的。对于一件事,知道什么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非常重要,人生的时间是短暂的,没有正确的认知我们会做很多无用功,我想把这些都告诉年轻演员们。
记者:您刚才说,我们等一朵花开还要用三个月的时间,剧院投入了如此多时间和精力在这部剧和年轻演员身上,您怎样看待年轻演员们这次的表现?
何冰:我认为都非常优秀。有人说年轻演员不如老演员,我不认同这个说法。第一,表演跟经验有关、跟实践有关、跟时间有关,老演员身上是带着时间的,拿一个演过1000场话剧的老演员和一个只演了100场话剧的年轻演员做比较,不太公平。第二个原因是我认为任何一个演员身上都有很美好的东西,关键在于周围的环境、土壤、阳光要让这颗美好的种子发芽。作为一个在人艺的老演员,我应该去做年轻演员的土壤和阳光,让他们成长。他们心田里一定是有种子的,我们要做的是给予充分的环境条件让这颗种子自然地生长发芽。
导演何冰介绍该剧排演情况(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我们要放大今天的探讨,为今天的观众服务”
记者:《赵氏孤儿》是中国题材,您认为中国的经典作品如何跟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
何冰:人生的意义要由谁来赋予?“忠诚”到底如何定义?《赵氏孤儿》原作中的许多价值观都会激起当代人的反观与内省。戏是演给今天的观众看的,以今天的价值观我们对人物的解释会不一样。外部是仇恨,而内部却是爱,所以我们上演的是一个“爱”的故事。程婴这个角色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忠义的代表,但时代是流变的,变化才是永恒。当我们今天再看这个故事时,会发现价值观的转变,这是我们很想去探讨的,更何况也并非我们在探讨,20年前林兆华先生就已经探讨过了。我认为探讨的结果不重要,探讨本身更重要。我们在戏中除了保留这些探讨之外,在其他很多地方也做了一些探讨。戏剧的目的一是发现真相,二是善意地规劝,艺术家发现的就是人心的真相,这是要呈现给观众的。我认为大家进剧场看戏,或者看书、看电影无非就是被三个字规劝“别这样”或者“要这样”,因此我们在这部戏里渗透了很多“别这样”,我希望能够传递给观众。
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介绍排演情况(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青年阵容 表演展现多面可能
比起其他作品新排,这次新版《赵氏孤儿》的诞生更具有不同意义。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介绍说,这部作品的重新排演缘起于北京人艺2022年度青年演员艺术考核,由考核中两位青年演员的片段展示“孵化”创新而来,这也是北京人艺历史上第一次。
记者:剧院一直致力于青年人才的培养,如今有许多年轻演员逐渐可以挑起大梁。何冰导演说年轻人的成长需要阳光与土壤,您认为人艺希望给予年轻人的土壤配方是什么?
冯远征:首先我觉得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适宜成长的环境。近年来,濮存昕、何冰、吴刚、龚丽君、岳秀清、唐烨等这些老师们都特别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杨立新老师近日就在学员班上课,同学们听得很开心很过瘾,时常报以掌声感谢。
我们是站在老一辈的肩膀上才走到今天的,我也希望年轻人踩着我们的肩膀走向未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营造既有好土壤、好水分,又有好阳光的环境呢?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优质的条件。第一是由艺术家带领他们向前走,第二是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比如艺术考核。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他们都认为是在难为他们,说自己进剧院都有好几年了,演了这么多戏还需要考核吗?但我的初衷并非简单地考他们,而是让他们有一个展示的机会。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进入剧院后被局限在一个范围内,只演某一类角色,其实他还有导演没有看到的、非常优秀的另一面,因此就用艺术考核的方式来发现他们的才能。前几年他们对这一形式有些抵触,但是近些年都能积极投入,因为看到了来自老师的肯定以及更多的角色饰演机会。《赵氏孤儿》从立项到现在,很多不在这个组里的年轻人都很羡慕,觉得有机会每天跟何冰在一起。他们排练节奏非常紧凑,演完继续排,第二天打着哈欠过来,但是没有人抱怨。
我回想我年轻的时候能够跟老艺术家于是之、郑荣老师同台,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可能老师们没有直接说什么,但他们的表演能够震撼到大家、工作态度能够感染到大家。近日我还跟年轻演员们说不要老背词,不要利用惯性演戏,得用心。何冰起到的是一个表率作用,选择他来导这部戏我觉得是正确的,他演过这部戏,对其有感情,也有很多新的想法和解释。所以把戏交给他的时候,他能毫不犹豫地答应,其中就是无形的责任感。
《赵氏孤儿》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打破传统 小剧场里看“大戏”
记者:在《赵氏孤儿》这部作品中演员们穿着西装演戏,打破了古装剧的传统样貌,这是让古典题材与现代观众快速建立连接的新尝试吗?
冯远征:文化上是互通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这是一种常规解释。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能让观众震撼到、感动到,或者会心一笑,其实就够了。至于用什么形式,我觉得每个人的表达不一样,穿着西装以现代人的姿态去展示故事时就不再是简单地讲故事了,它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甚至是我们对当今社会的认知和看法。我们用现代的手法表现古老的故事,我相信观众能够感受到我们要传递的意思。
这也是为何我希望近几年开始恢复人艺的实验性。历史上第一个小剧场就诞生在这里,然后有了《野人》《车站》等这些先锋戏剧、实验戏剧的诞生。如果今天讨论什么是现实主义?我们的《茶馆》《天下第一楼》《哗变》都是现实主义。但《野人》和《车站》不是现实主义吗?探索形式上的都是现实主义。我认为最现实主义的是形式上的东西,因为凝练了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哲学家的一句话蕴含着多少积淀,戏剧也是这样,一句话、一句经典台词的诞生,能够触动观众的心,生活感悟、生活经历能够与之产生共鸣,所以观众才能记住它、才能被其打动。所以不光需要年轻演员让大家熟知,同时也要有更多符合现代审美和现代观众需求的剧目诞生,人艺才能往前走。
《赵氏孤儿》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监制 郭静 李谦
记者 程穗儿
编辑 谢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