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保持了较好的水库大坝安全记录,但大坝安全仍面临新挑战。保障大坝安全,要推动立法先行,要夯实科技支撑,要强化应急管理。要把确保水库大坝安全作为第一要求,牢牢守住水库大坝安全底线。
近日,位于欧洲赫尔松地区的卡霍夫卡水电站遭破坏导致水库大坝决堤,造成严重风险,引发国际舆论关注。我国水库大坝数量全球第一,对国家水网、经济社会系统而言,许多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和巨型水电站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保障好大坝安全是一道必答题。
水库大坝是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水网重要组成,也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器”,在防御水旱灾害、优化配置水资源、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提供清洁能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关资料图)
我国目前共有各类水坝约9.8万座,其中,用于发电的大坝有665座,多为高坝大库,包括一批坝高位居世界前列的200米以上特高坝。这些工程总装机容量3.12亿千瓦,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的75%;总库容5104亿立方米,占全国总库容的52%。高坝大库有着发电、防洪、航运、供水等诸多功能,是最为重要的保障安全、促进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设施。
水库大坝,特别是高坝水库一旦失事溃决,库水失控下泄将导致下游梯级坝群的连锁反应,次生灾害不容忽视。我国已建和在建水电站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那里也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诱发的堰塞湖多发、易发地区。同时,一些水坝运行时间较长,受历史条件限制,水坝病害老化问题逐渐显露。
考虑以上因素,大坝安全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对病险水库进行加固,及时解除大坝安全隐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电大坝无一例失事。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年的水电站大坝安全提升专项行动,旨在进一步加强水电站大坝安全监督管理,深入排查整治大坝安全问题,有效提升大坝安全总体水平。
虽然我国保持了较好的水库大坝安全记录,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大坝安全面临新挑战。一方面,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局地暴雨、超标准洪水对大坝安全造成威胁。另一方面,随着水电基地建设开发深入推进,流域梯级水库逐渐形成规模,增大了保障大坝安全的压力。
保障大坝安全,要推动立法先行。多年来,我国大坝安全管理实行行业监管,大坝安全管理执行《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尚无专门的法律条文。相对大坝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法律建设和机制与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尚存一定差距。有必要从最高法律层面规范我国大坝安全管理,实现流域安全管理的法治化。
保障大坝安全,要夯实科技支撑。在国家层面推动专项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以基础理论突破、技术创新提升大坝安全保障能力及防护工程建设水平。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水库大坝抵御风险、保障安全的能力,要加大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研究,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等现代筑坝技术的科技创新,合理提高水库大坝建筑物等级和标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水库大坝安全监测水平,确保水库大坝建设质量和运行安全,防止出现人为灾害。
保障大坝安全,要强化应急管理。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形成了复杂的坝群系统,流域系统风险增加,防控难度加大。要从流域系统层面统筹考虑安全问题,在防灾减灾过程中加强灾害风险预测与流域梯级联合调度统筹。要加强水电站大坝日常运行管理,更要重视流域防洪风险和上下游应急协同,防止因小灾小险引发流域系统性风险。
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确保水库大坝安全作为第一要求,并贯穿到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全周期,牢牢守住水库大坝安全底线。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