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望闻问切”解“急难愁盼”
⇨上接第一版
(资料图片)
“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该企业目前资金周转出现暂时困难。”宁化法院执行局局长王飞凤说道,“但即将有一批农产品上市销售。如果这时贸然将其查封冻结,将加剧企业生产困境。”
在充分保障申请执行人预期权益的前提下,宁化法院走出打通内循环,让企业能够持续“供血”“造血”的关键一步。法院对该企业的智能温室蔬菜大棚等设备采取“活封活扣”措施,允许被执行企业在被查封期间继续使用设备生产经营,促进企业生产复苏和资金快速回笼。
执行工作既要体现速度力度,亦应传递温度深度,努力将更多的“纸上权益”兑换成“真金白银”。
福建法院以“千名执行干警进千企”调研活动为抓手,推动全省法院执行工作质量、效率、效果进一步提升。2022年,福建全省法院共执结案件33.03万件,实际执行到位金额为701.03亿元。
深化拓展,助转型之变
作为经济发展的“细胞”,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目前,福建中小微企业占全部企业数超九成,是活力之源,更是创新之源。
此次“千名执行干警进千企”调研活动,福建法院聚焦中小微企业,共向受访企业发放1008份调查问卷,其中民营企业占65.28%,中小微企业占72.17%。
在收回的988份调查问卷中显示:企业遇到纠纷,有67.31%会首选“与对方协商”,其次才是“诉讼解决”。究其原因,不少企业负责人认为“诉讼耗时耗精力、浪费机会成本”“诉讼程序繁琐、对程序不了解”。一些企业家则呼吁要“加大执行公开,提高执行工作透明度”“提高执行效率,减轻当事人负担”……
问题是时代的先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就是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福建法院主动回应呼声,探索长效机制,打出便企暖企护企的“组合拳”。
为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福建高院出台《关于发挥执行职能 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十条措施》,积极帮助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冲击的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三明中院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为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提供司法服务保障的十八条措施》,为企业有效应对疫情提供司法指引。漳平、长汀等地基层法院相继出台措施,强化涉企执行服务,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如果企业诚实经营,但还是遭遇亏损,投资失利,企业经营者是否只能陷入绝望?
为挽救这些“诚实但不幸”的人,此次活动还聚焦失信名单整治,助力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我们要求各地法院严格区分失信惩戒与限制高消费措施的适用条件,区分失信与丧失履行能力的不同,审慎采取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措施。对积极履行债务符合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暂时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进行信用修复,助力企业及时复工复产。”福建高院执行局局长谢志洪介绍道。
据统计,“千名执行干警进千企”调研活动期间,福建法院共为1978名企业法定代表人及其实际控制人解除限制高消费措施。全省失信名单总量从过去占全国总量的10%下降到3.8%。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一年,福建法院以争优、争先、争效的高度自觉,持续推进“千名执行干警进千企”活动,部署组织“暖企”专项行动,倾心倾力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